论文在录用后仍被退稿的情况虽不常见,但主要与审稿流程、学术规范及期刊策略调整相关。以下是核心原因及应对建议:
一、核心退稿原因
-
学术不端行为
包括数据造假、重复发表、剽窃等,一经发现将直接退稿。例如,广东财经大学刘彬因重复率超42%被撤稿。
-
内容质量不达标
终审阶段可能因逻辑漏洞、数据缺陷或创新性不足被退稿。例如,实验时间线矛盾或文献综述不足等问题。
-
不符合期刊定位或政策调整
论文与期刊方向不符(如社科类文章投农业期刊)或政策收紧(如基因编辑相关研究因伦理问题被撤稿)。
-
查重率过高
多数期刊要求查重率低于20%,未通过可能导致退稿。部分期刊在初审后统一查重,发现超标即退。
-
多次审稿或期刊策略调整
核心期刊审稿严格,可能因政策变化或审稿专家意见分歧导致退稿。部分期刊“先录用后审查”,需缴纳版面费后进入复审。
二、应对建议
-
严格自查学术规范
使用知网等工具提前查重,确保原创性,避免一稿多投或数据造假。
-
充分响应修改建议
按时提交修改稿,确保逻辑清晰、数据完整。若修改后仍不达标,需与编辑沟通或考虑其他投稿渠道。
-
关注期刊政策与定位
投稿前仔细阅读作者指南,确认论文与期刊方向一致。若发现政策调整(如停刊、改版),及时调整投稿计划。
-
保留沟通记录
若因审稿意见分歧被退稿,可保留与编辑的沟通记录,作为后续申诉或投稿的参考。
三、注意事项
-
录用通知非最终录用 :部分期刊仅初审通过,需经历复审、终审及校对等环节。
-
及时处理后续流程 :收到录用通知后,需按时缴纳版面费、配合校对,避免因流程延误导致撤稿。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降低录用后退稿风险,提升论文发表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