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权威资料和职业病分类标准,职业危害主要分为以下五类,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及个体工作条件等多方面因素:
-
物理危害
- 包括噪音、振动、辐射、高温/低温、湿度等。例如矿工长期暴露于甲烷气体(爆炸风险)和粉尘(尘肺病)。
-
化学危害
- 涉有毒气体、有害液体、腐蚀性物质等。如矿工吸入甲烷、建筑工人接触粉尘,医护人员接触病原体样本。
-
生物危害
- 包括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例如医护人员感染传染病、农业工作者接触毒蛇或农药。
-
个体工作条件
- 涉超负荷操作、体位不良、缺氧、缺乏通风等。如高空作业易坠落,久坐办公易引发颈椎病和肥胖。
-
社会心理因素
- 包括工作压力、职业发展受限、家庭关系紧张等。例如医护人员心理压力大,餐饮工作者面临高强度工作与饮食不规律。
注 :不同来源对“十大危险职业”的具体名单存在差异,但上述分类更符合职业病防护的标准化体系。实际危害需结合具体工作环境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