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

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岗位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类,结合不同行业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一、物理因素

  1. 高温/低温

    部分岗位如窑工、铸造工需接触高温环境,易引发中暑、热射病;低温环境则可能导致冻伤。

  2. 噪声与振动

    机械操作、设备运行产生的噪声可导致听力损伤,长期暴露引发耳鸣、眩晕;振动可能引发肌肉疲劳或关节疾病。

  3. 辐射与电磁场

    部分岗位可能接触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或电离辐射(如X射线),长期暴露可能增加皮肤癌、白血病风险。

  4. 高气压/低气压

    涉及气体处理的岗位,气压变化可能引发身体不适或设备故障。

二、化学因素

  1. 有毒化学物质

    如铅、苯系物(甲苯、二甲苯)、硫化氢等,易引发中毒、致癌;油漆、电镀等岗位接触风险较高。

  2. 生产性粉尘

    矽尘、煤尘、有机粉尘等可导致尘肺病、呼吸系统疾病;耐火砖、水泥生产等场景污染严重。

  3. 酸碱腐蚀性物质

    酸雾、碱液接触皮肤或呼吸道,可能引发化学灼伤。

三、生物因素

  1. 致病微生物

    如炭疽杆菌、霉菌,可能通过接触传播疾病;森林脑炎等病毒性病原体在特定环境中存在风险。

  2. 寄生虫与真菌

    长期接触受污染环境可能感染寄生虫或真菌,影响健康。

四、其他因素

  1. 劳动强度与时间

    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夜间班等易引发疲劳、职业倦怠,增加事故风险。

  2. 设备故障与工艺缺陷

    机械失灵、化学品泄漏等意外情况可能直接导致伤害。

  3. 管理因素

    培训不足、安全制度不完善、应急措施缺失等间接因素常引发事故。

预防措施建议

  1. 物理防护 :配备防护装备(如防毒面具、耳塞、隔热服),优化工作环境温湿度。

  2. 化学防护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PPE),建立化学品管理规范。

  3. 生物防护 :加**生防护,定期消毒工作环境。

  4. 管理措施 :强化安全培训,完善应急预案,实施定期设备维护。

通过识别危害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可有效降低职业风险,保障员工健康与安全。

本文《岗位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2572048.html

相关推荐

职业病的来源有哪三类

职业病的来源主要分为三大类: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以及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化学因素 :包括生产性毒物(如铅、苯、汞等)和粉尘(如矽尘、煤尘、木粉尘等),常见于喷漆、矿山开采、家具制造等行业。 物理因素 :如噪声、振动、高温、辐射(非电离与电离)等,多存在于机械加工、冶金、电力等行业。 生物因素 :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等,主要影响畜牧业、屠宰业从业人员

2025-05-06 资格考试

职业病危害因素六大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根据来源和性质可分为六大类,具体如下: 一、化学因素 生产性毒物 包括金属及类金属(如铅、汞、砷)、有机溶剂(如苯、二氯乙烷)、刺激性气体(如氯气、二氧化硫)、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等。 生产性粉尘 涉及矽尘、煤尘、石棉粉尘、水泥尘等52种,长期吸入可导致尘肺病等职业病。 二、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 如高温、高湿、低温、高气压等,可能引发中暑、冻伤等。 噪声与振动

2025-05-06 资格考试

造成职业病的三大因素

造成职业病的三大因素可归纳为以下三类,涵盖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 一、化学因素 常见毒物 :铅、苯、汞、甲苯、石棉尘等,长期接触易导致中毒、致癌或慢性疾病(如尘肺病)。 来源 :主要来自化工、印刷、电子制造等行业,如水泥粉尘、油漆中的苯、汽油挥发物等。 二、物理因素 噪声与振动 :长期暴露于85分贝以上噪声易致聋,机械振动可能引发手臂震颤病。 辐射与温度 :电离辐射(α、β

2025-05-06 资格考试

职业病的风险分为三类

​​职业病的风险主要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危害(如噪声、辐射)、化学因素危害(如粉尘、有毒物质)和生物因素危害(如病毒、细菌)。​ ​ 这三类风险广泛存在于工业生产、医疗卫生、农业等领域,直接威胁劳动者健康,需通过科学防护和法规监管降低危害。 ​​物理因素危害​ ​: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可能导致噪声聋,电离辐射易引发放射性疾病,极端温度环境会增加中暑或冻伤风险

2025-05-06 资格考试

职业病有害因素来源于哪三个方面

职业病有害因素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 三大方面,其中化学毒物、物理辐射及生物病原体是典型危害类型。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包括化学因素(如铅、苯、有机溶剂等毒物及矽尘、石棉等粉尘)、物理因素(噪声、高温、电离辐射等)和生物因素(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这些直接源于原材料、工艺或设备,是职业病的核心来源。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主要指不合理的工作组织或制度,如长时间夜间作业

2025-05-06 资格考试

职业病危害三个类别

​​职业病危害按来源可分为三大类: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以及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其中,化学毒物、粉尘、噪声等生产性危害最为常见,而劳动强度、组织管理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 ​​化学因素​ ​:包括铅、苯等生产性毒物,以及矽尘、煤尘等粉尘,主要来源于原料加工或化学反应。例如喷漆作业中的溶剂挥发、矿山开采的粉尘扩散。 ​​物理因素​

2025-05-06 资格考试

20种伤害类型国家标准

我国现行‌20种伤害类型国家标准 ‌以《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为核心依据,明确划分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性及混合型伤害类别,‌涵盖生产事故、职业病等多场景 ‌,为风险评估与防控提供科学框架。 ‌1. 物理性伤害 ‌ ‌物体打击 ‌:飞溅物、坠落物等直接作用于人体造成的创伤。 ‌车辆伤害 ‌:交通工具引发的碰撞、碾压事故。 ‌机械伤害 ‌:设备运转部件导致的绞伤

2025-05-06 资格考试

十大职业危害类别

根据权威资料和职业病分类标准,职业危害主要分为以下五类,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及个体工作条件等多方面因素: 物理危害 包括噪音、振动、辐射、高温/低温、湿度等。例如矿工长期暴露于甲烷气体(爆炸风险)和粉尘(尘肺病)。 化学危害 涉有毒气体、有害液体、腐蚀性物质等。如矿工吸入甲烷、建筑工人接触粉尘,医护人员接触病原体样本。 生物危害 包括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例如医护人员感染传染病

2025-05-06 资格考试

职业危害综合风险类别

职业危害综合风险类别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可能对员工健康和安全造成威胁的各种因素的总称 。这些风险类别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等。了解这些风险类别对于企业制定有效的安全措施、保护员工健康至关重要。以下是职业危害综合风险类别的详细分类和解释: 1.物理因素:噪音: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音环境中可能导致听力损失。振动:使用振动工具可能导致手部麻木和血液循环问题。温度

2025-05-06 资格考试

职业危害三大类

职业危害三大类如下,依据权威分类标准整理: 物理因素 包括噪声、振动、辐射(非电离与电离)、高低温、气压等。例如: 噪声:机床、发电机等设备运行产生; 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等(如医疗、核工业领域)。 化学因素 涵盖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重金属(铅、汞)、有机溶剂(苯、甲苯)、粉尘(煤尘、硅尘)等。这类因素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侵入人体,引发中毒或职业病(如尘肺病)。 生物因素

2025-05-06 资格考试

岗位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岗位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包括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生物性因素和环境性因素,直接威胁从业人员健康与安全。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职业病、事故伤害或环境污染。 1. 化学性因素 化学性因素是岗位中最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之一,包括有毒气体、化学蒸汽和粉尘等。例如,有限空间内可能积聚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气体,长期接触可导致中毒或窒息。 2. 物理性因素 物理性因素主要指高温、噪声、振动、辐射等。在金属加工或建筑行业中

2025-05-06 资格考试

岗位八大危险因素

岗位八大危险因素是安全生产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核心风险,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 一、违章操作 违规设备操作 :未持证上岗、未接受培训、开关未锁紧、设备未停机就操作等; 违反操作规程 :奔跑作业、未给信号、调整设备错误、忽视警告标志等; 不安全行为 :用手直接清除切屑、用工具代替手动操作、跨越输送机不走人行桥等。 二、安全装置失效 装置损坏或堵塞 :安全阀失效、防护栏缺失

2025-05-06 资格考试

岗位危险因素防范措施

岗位危险因素防范措施需从设备管理、人员管理、作业规范、应急准备等多方面入手,确保工作环境安全。以下是具体措施: 一、设备与设施管理 定期维护检查 对机器设备、管路系统、电气设施进行定期巡检,及时发现并修复故障(如**线路、老化管路),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安全标识与防护 在危险区域悬挂警示牌,如停电检修时悬挂“禁止合闸”牌;使用绝缘手套、防护栏等个人防护装备,避免接触带电部件。 二、人员管理

2025-05-06 资格考试

岗位职业危害因素有

​​岗位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中可能对劳动者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各类因素,主要包括粉尘、化学毒物、物理因素(如噪声、高温)、生物因素等​ ​。这些危害因素长期暴露可能导致职业病,如尘肺病、噪声聋、职业中毒等,但通过科学防控可有效降低风险。 ​​粉尘类危害​ ​:常见于采矿、建筑等行业,长期吸入可致尘肺病。防控需采取湿式作业、密闭尘源、佩戴防尘口罩等措施,并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化学毒物危害​

2025-05-06 资格考试

10种岗位危险有害因素

10种岗位危险有害因素包括: 化学性有害因素、物理性有害因素、生物性有害因素、心理性有害因素、劳动组织和制度性有害因素、安全管理缺陷、职业性有害因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压力过大以及工作环境不良。 化学性有害因素 :包括工作场所中存在的有害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溶剂、酸碱物质等,这些物质可能通过吸入、皮肤接触或摄入等途径对员工健康造成危害。 物理性有害因素 :包括工作场所中的物理条件,如噪音

2025-05-06 资格考试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方法有几种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方法主要有五种,分别是工程控制、管理控制、个人防护设备(PPE)、卫生措施以及教育和培训。 这些方法旨在识别、评估和减少工作场所中的潜在风险,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工程控制 是通过改变工作环境或过程来消除或减少危害。这包括使用通风系统来控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安装防护屏障以减少噪音或辐射,以及使用自动化设备来减少人工操作的风险。工程控制通常是控制职业危害的首选方法

2025-05-06 资格考试

照度属于哪种职业危害因素

​​照度属于职业危害因素中的物理因素类别,其异常(过高或过低)可直接导致视觉疲劳、视力损伤及工作效率下降,是工作环境健康评估的核心指标之一。​ ​ ​​物理因素的职业危害属性​ ​ 照度(光照强度)被明确归类为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与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并列。国家标准要求工作场所照度需符合特定范围(如精密作业需1200lx以上),否则可能引发​​视觉调节紧张、眩目或阴影干扰​ ​

2025-05-06 资格考试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哪三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按来源可分为以下三类: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化学因素 :包括生产性毒物(如铅、汞、苯等)和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电焊烟尘等) 物理因素 :涵盖噪声、振动、高温、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激光)及电离辐射(如X射线) 生物因素 :主要涉及病原体(如炭疽、布氏杆菌)及动物皮毛等 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包括劳动强度过大、不合理作息、精神压力及姿势不当等

2025-05-06 资格考试

法定职业病10大类132种

根据最新《职业病分类和目录》(2025年8月1日起实施),我国法定职业病已调整为 12大类135种 ,较原10大类132种有所增加。以下是具体分类及示例: 一、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9种) 尘肺病 :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等13种 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过敏性肺炎、棉尘病、哮喘等6种 二、职业性皮肤病(9种) 接触性皮炎、光接触性皮炎、电光性皮炎等 三、职业性眼病(3种)

2025-05-06 资格考试

职业病危害因素又称为什么

职业病危害因素又称为‌职业危害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或职业危险源 ‌,是工作环境中可能损害劳动者健康的各种有害物质或条件的总称。其核心特征是与职业活动直接相关,可能引发职业病或职业损伤,需通过科学评估和规范管理进行防控。 从专业领域划分,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类别称: ‌1. 职业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 ‌ 常见于医学研究和职业病诊断领域

2025-05-06 资格考试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