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按来源可分为三大类: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以及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其中,化学毒物、粉尘、噪声等生产性危害最为常见,而劳动强度、组织管理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 化学因素:包括铅、苯等生产性毒物,以及矽尘、煤尘等粉尘,主要来源于原料加工或化学反应。例如喷漆作业中的溶剂挥发、矿山开采的粉尘扩散。
- 物理因素:噪声、振动、高温、辐射等,如机械运转产生的噪声、冶金车间的高温环境。
- 生物因素:如屠宰业可能接触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等病原体。
-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劳动强度过大、作息不规律或操作方式不当可能导致肌肉骨骼损伤或心理压力。例如长时间流水线作业引发的手腕综合征,或轮班制导致的睡眠紊乱。 -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包括自然条件(如夏季高温、冬季低温)和厂房设计缺陷(如通风不良、照明不足)。井下作业的高湿环境或密闭空间的缺氧风险均属此类。
提示:企业需通过工艺改进、防护设备配备及健康监测综合防控,劳动者应增强防护意识,从源头降低职业危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