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尘、化学、物理、生物、其他
职业危害因素根据来源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六大类,具体分类及常见因素如下:
一、按来源分类
-
生产过程相关因素
包括生产过程中的有害物质(如粉尘、化学物质)、物理危害(如噪声、振动)及作业环境因素(如高温、照明不良)。
-
劳动过程相关因素
主要指劳动强度过大、不合理的工作时间、单调作业等。
-
作业环境相关因素
涵盖通风不良、温度异常、辐射环境等。
二、按性质分类
-
化学因素
-
有毒物质 :铅、汞、砷、苯及其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
-
工业废物 :有机溶剂(如苯系物)、农药、重金属盐类
-
物理性化学因素 :某些化学物质(如氯气)兼具物理(刺激)和化学毒性。
-
-
物理因素
-
非电离辐射 :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
-
电离辐射 :X射线、γ射线(如CT机、核设备)
-
其他 :高温(如熔炉)、低温(如冷冻设备)、噪声(如机械运转)。
-
-
生物因素
-
致病微生物 :炭疽杆菌、结核分枝杆菌
-
寄生虫 :布氏杆菌、钩端螺旋体
-
其他 :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
-
-
其他因素
-
特殊环境 :高气压(如深海作业)、低气压(如高原)、井下作业条件
-
行为因素 :长期熬夜、过度疲劳、不良作息。
-
三、补充说明
-
分类依据 :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2015年)将化学因素细分为375项,物理因素15项,放射性因素8项等。- 实际影响 :
职业病危害因素常以多种形式叠加存在,例如化学物质暴露同时伴随物理危害(如高温环境中的毒物接触),需综合评估健康风险。以上分类体系为职业病预防和控制提供了基础框架,企业需根据具体工作场景识别相关因素并采取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