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20种伤害类型国家标准以《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为核心依据,明确划分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性及混合型伤害类别,涵盖生产事故、职业病等多场景,为风险评估与防控提供科学框架。
1. 物理性伤害
- 物体打击:飞溅物、坠落物等直接作用于人体造成的创伤。
- 车辆伤害:交通工具引发的碰撞、碾压事故。
- 机械伤害:设备运转部件导致的绞伤、割伤。
- 起重伤害:吊装作业中的脱钩、断绳等风险。
- 触电:电流通过人体引发的生理损伤。
- 淹溺:液体侵入呼吸道导致的窒息。
- 灼烫:高温物体或物质接触皮肤造成的烫伤、烧伤。
- 火灾:明火或高温烟气导致的复合伤害。
- 高处坠落:落差2米以上坠落引发的骨折、内脏损伤。
- 坍塌:建筑结构或土方垮塌造成的压迫性伤害。
- 爆炸:压力急剧释放引发的冲击波、碎片伤害。
2. 化学性伤害
- 中毒:有毒气体、液体通过呼吸或皮肤吸收损害器官功能。
- 窒息:缺氧环境或呼吸道阻塞导致的意识丧失。
- 化学灼伤: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破坏皮肤组织。
3. 生物性伤害
- 病原体感染: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引发的传染病。
- 动物伤害:毒虫叮咬、猛兽攻击导致的创伤或中毒。
4. 心理性伤害
- 应激障碍:事故后焦虑、抑郁等长期心理问题。
5. 混合型伤害
- 冻伤与中暑:极端温度环境下的生理机能失衡。
- 辐射伤害:电离或非电离辐射导致的细胞损伤。
该标准通过量化伤害阈值(如灼烫面积、中毒浓度)指导企业建立应急预案,并推动劳动防护用品研发与安全培训体系优化。实际应用中需结合行业特性动态调整防护策略,定期评估流程合规性以降低伤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