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又称为职业危害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或职业危险源,是工作环境中可能损害劳动者健康的各种有害物质或条件的总称。其核心特征是与职业活动直接相关,可能引发职业病或职业损伤,需通过科学评估和规范管理进行防控。
从专业领域划分,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类别称:
1. 职业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
常见于医学研究和职业病诊断领域,强调这些因素对人体生理机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如粉尘导致的尘肺病、噪声引发的听力损伤等。医学文献多采用此术语描述具体致病机制。
2. 职业危险源(Occupational Risk Sources)
在安全生产管理和工程防护场景中使用,侧重指代可能引发急性伤害的源头,包括化学泄漏、机械伤害、高空坠落风险等。该术语常出现在企业风险评估报告和安全操作规程中。
3. 职业暴露因素(Occupational Exposure Factors)
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健康监测,特指劳动者实际接触有害因素的强度与时间。例如制药行业员工接触有机溶剂的累积剂量监测数据,直接影响职业病发病概率的计算。
正确识别不同场景下的专业术语,有助于劳动者理解工作场所安全标识、企业完善防护措施、医疗机构精准诊断职业病。建议从业人员定期参与职业健康培训,掌握《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九大类危害因素分类标准,切实维护自身职业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