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环境中普遍存在粉尘、化学毒物、物理因素、生物危害和人机工效五大职业危害因素,直接威胁工人健康。其中,粉尘可致尘肺病,化学毒物引发中毒或癌症,噪声和高温等物理因素导致听力损伤或中暑,生物危害增加感染风险,不良人机工效则引发肌肉骨骼疾病。企业需通过工程控制、个体防护和健康管理等多维度措施降低风险。
粉尘危害主要来自破碎、筛分等工序,长期吸入二氧化硅粉尘会导致矽肺等不可逆疾病。化学毒物如苯、铅、铬酸等常见于电镀、喷漆作业,可能损伤造血系统或神经系统。物理因素包括高温、噪声和辐射,例如陶瓷烧制车间温度可达40℃以上,长期暴露易引发热射病。生物危害多见于医疗或农业领域,如接触病原微生物或过敏原。重复性动作、不良姿势等人机工效问题则易导致腰椎病或腕管综合征。
企业应优先采用源头控制策略,如密闭化生产、低毒替代工艺,并配合通风除尘设备。同时需为工人配备防尘口罩、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定期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加强员工培训、优化作业流程和引入自动化设备也是关键措施。
职业危害防治需持续优化,企业应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及时调整防护措施,确保符合国家标准并保护劳动者权益。工人自身也需提高防护意识,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共同构建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