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类,按来源和性质分类如下:
一、按来源分类
-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
化学因素 :生产性毒物(如铅、苯、氰化氢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等)
-
物理因素 :噪声、振动、高温、辐射(非电离/电离)
-
生物因素 :致病微生物(如炭疽杆菌、真菌等)
-
-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 劳动组织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不良工作体位等
-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 环境设计缺陷(如通风不良)、有害物质浓度超标等
二、按性质分类
-
化学性危害
- 毒物(铅、苯、氰化氢等)、粉尘(矽尘、煤尘等)、刺激性气体(氯气、二氧化硫等)
-
物理性危害
- 噪声、振动、高温、辐射(X射线、γ射线等)
-
生物性危害
- 致病微生物(炭疽、布氏杆菌等)、寄生虫
-
其他因素
- 劳动制度不合理、社会心理压力等
三、常见危害因素示例
-
化学因素 :苯及苯系物、二氧化硫、氰化氢
-
物理因素 :噪声(机床)、高温(冶金车间)、电离辐射(X射线)
-
生物因素 :布鲁氏菌(牧民)、炭疽杆菌(屠宰业)
四、注意事项
-
部分因素(如噪声、高温)虽可能影响健康,但不构成法定职业病;
-
需通过定期检测(如粉尘、毒物浓度监测)和改善工作条件(如通风、防护设备)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