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存在于生产工艺过程、劳动操作过程和生产环境三大环节中,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有害因素,常见于采矿、化工、纺织、制革等高危行业。以下是具体分布:
-
生产工艺过程
生产活动中直接产生的有害因素,如矿产业中的粉尘(矽尘、石墨尘)、高温高湿环境;化工行业的苯、铅、汞等有毒化学物质接触;纺织业的棉尘和噪声;制革业的铬化合物及强酸强碱暴露。这些因素易导致尘肺、中毒、听力损伤等职业病。 -
劳动操作过程
劳动者在作业中因姿势、强度或工具使用引发的危害。例如服装加工业长期坐姿导致的腰肌劳损,机械行业重复性动作引发的手部振动病,以及高强度搬运作业造成的肌肉骨骼损伤。 -
生产环境条件
包括自然或人为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如照明不足引发的视力疲劳(纺织业)、电离辐射(医疗或冶金行业)、生物性危害(制革业的炭疽杆菌)。夏季高温车间易引发中暑,潮湿环境可能加重风湿性疾病。
为减少职业危害,需结合工程防护、个体防护和健康监测,针对性改善工作流程与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