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有害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或劳动过程中可能对劳动者健康产生直接或潜在危害的各类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人体工效学及心理社会因素等类型,需通过防护措施和定期监测降低风险。
物理因素涵盖异常温度、噪音、振动、辐射(如电离辐射、紫外线)、不良照明等。例如,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音可能导致听力损伤,高温作业可能引发中暑。
化学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及化学品(如苯、铅)。这些物质可能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接触,损害器官功能或诱发慢性疾病。
生物因素涉及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或寄生虫,常见于医疗、农业领域。例如,医护人员可能因接触患者血液而感染乙肝病毒,养殖人员可能接触动物携带的病原体。
人体工效学因素主要指重复性动作、不良姿势或重体力劳动引发的肌肉骨骼疾病。如流水线工人长期弯腰操作可能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办公室人员久坐可能引发颈椎病。
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工作压力、职场暴力、职业倦怠等。高强度脑力劳动或情绪负荷可能诱发焦虑、抑郁,甚至心血管疾病。
识别职业有害因素是保障职业健康的基础。企业需优化工作环境、提供防护设备,劳动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定期参与健康筛查,以实现早预防、早干预,减少职业相关疾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