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的来源主要分为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三大类,涵盖化学毒物、物理因素、生物感染等直接威胁,以及不合理工时、高强度作业等间接风险。以下是具体分析:
-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 化学因素:如铅、汞、砷等生产性毒物,以及矽尘、石棉尘等粉尘,长期接触可能导致中毒或尘肺病。
- 物理因素:包括高温、噪声、振动、辐射等,可能引发中暑、听力损伤或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 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常见于农业、医疗行业,易引发感染性疾病。
-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 组织管理缺陷:超时工作、轮班制度不合理等,导致疲劳积累和心理压力。
- 操作设计问题:重复性动作、不良体位(如长时间弯腰)可能引发肌肉骨骼疾病。
- 个体负荷过重:体力或脑力劳动强度超出承受范围,影响健康和工作效率。
-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 设施布局缺陷:厂房通风不良、照明不足,或有毒与无毒区域未隔离,加剧危害暴露风险。
- 防护措施缺失:缺乏防尘、防毒设备,或防护用品质量不达标,无法有效阻断危害。
- 自然环境干扰:极端天气(如高温高湿)与生产条件叠加,增加作业难度和健康风险。
提示:企业需通过工艺改进、健康监测和个体防护等多层级措施,从源头控制职业危害。劳动者应提高防护意识,定期参与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反馈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