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和2018年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共经历了三次修改,具体修改时间如下:
-
2011年12月31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此次修改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
2018年12月29日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对职业病防治法进行了重要修订。
现行版本 为2018年修订版,该版本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共经历了三次修改,具体修改时间如下:
2011年12月31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此次修改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018年12月29日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对职业病防治法进行了重要修订。
现行版本 为2018年修订版,该版本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职业病防治法(2024版)》的最新版本共包含 七章 ,相较于之前版本新增了“职业健康促进”和“监督管理”两章 ,进一步强化了职业病防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以下是对该法主要内容的详细解读: 一、新增章节强化职业健康促进 新版法律特别增加了“职业健康促进”一章,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该章节明确了用人单位在职业健康促进方面的责任,包括提供健康的工作环境、定期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和健康教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最新实施时间为 2024年11月5日 ,具体信息如下: 最新修订时间与实施日期 2024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对《职业病防治法》进行了修改,自2024年11月5日起施行。 现行版本背景 该法自2002年5月1日首次颁布实施,后续于2018年12月29日、2024年11月4日分别进行过两次修正。 宣传周活动关联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于2002年5月1日正式实施,是我国首部系统性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的专项法律,旨在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2025年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扩增至12大类135种职业病,进一步强化职业健康保障。 立法背景与核心目标 该法基于宪法制定,填补了我国职业病防治领域的法律空白,明确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覆盖职业病的前期预防、诊断治疗、监督追责全流程
职业病的认定需满足法定条件并遵循严格程序,核心包括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有害因素致病、用人单位配合诊断、经备案机构鉴定等关键环节 。 法定条件 职业病认定需同时满足:劳动者属于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疾病因职业活动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符合国家《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范围。 诊断流程 劳动者向职业病诊断机构提交申请,提供职业史、病历等资料。诊断机构需具备省级备案资质
最新职业病目录将于 2025年8月1日 正式实施。具体调整如下: 实施时间 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自2025年8月1日起施行,覆盖新增职业病及调整后的分类体系。 新增职业病 腕管综合征 :新增为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适用于长时间腕部重复作业的制造业工人。 创伤后应激障碍 :新增为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限定于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应急救援人员(如警察、医护人员等)。 目录结构变化
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于 2002年5月1日 正式实施。具体信息如下: 实施时间 该法于2002年5月1日正式施行,这一日期在2001年10月27日通过后明确公布。 修订历程 自2002年实施以来,该法共经历四次修正,分别为: 2011年第一次修正 2016年第二次修正 2018年第四次修正(当前有效版本)。 法律依据 根据宪法制定,旨在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
职业病防治法试题的核心在于考察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职业病分类与防护措施等法律要点,重点包括 预防为主方针、 职业健康检查制度、 危害因素申报义务**三大关键内容。 用人单位责任 :企业需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定期检测工作场所危害因素,并为劳动者提供符合标准的防护用品。例如,对接触粉尘的岗位必须配备防尘口罩,噪声作业需配置防护耳塞。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最近一次的修改日期是2018年12月29日 ,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背景与重要性 法律制定背景 :该法于2001年首次颁布,旨在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 修订意义 :2018年的修订进一步强化了职业病防治的法律保障,完善了用人单位的责任、劳动者权益保护以及监管机制。 修订的主要内容 明确用人单位的责任
职业病防治法第71条规定,用人单位若违反法律规定导致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并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这一规定强调了对违法行为严肃处理的决心,旨在通过法律手段强化企业对职业健康安全的责任意识。 刑事责任追究 :当用人单位的行为导致了重大的职业病危害事故或造成了其他严重的后果,并且这些行为构成了刑法中的相关罪名时,有关责任人将面临刑事处罚。
《职业病防治法实施条例》是为了更好地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而制定的配套法规。 《职业病防治法实施条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配套法规,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了职业病防治的各个方面,为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提供了更具体的法律依据。 1. 职业病定义与分类 明确职业病定义 :条例对职业病的定义进行了明确,指出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
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实现劳动者普法覆盖率提升至87%,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率同比上升23% ,重点行业防护设备配备达标率突破90% ,劳动者健康档案建档率提升至76% ,形成全社会协同治理的职业病防控新格局。 本次宣传周聚焦三大核心方向。一是强化法规宣贯,针对《职业病防治法》中“用人单位义务”“劳动者健康权益”“职业病诊断流程”等条款,制作短视频、图解手册等通俗化内容
不附带 电工证 不附带登高作业证 ,两者是不同领域的专项资质证书,需根据具体工作内容判断是否需要同时持有: 一、证书性质与涵盖范围 电工证 是电气行业从业人员的必备证书,主要考核电气设备操作、电路维护等专业技能,属于 专业技术类证书 。 登高作业证 针对高处作业(如架设、维护、拆除等)的安全操作技能,属于 特种作业操作证 ,需单独考核高处安全用具使用、登杆作业等技能。 二、是否需要同时持有
需要 低压电工是否需要从事高空作业需根据具体工作内容判断,具体说明如下: 一、需要考取登高证的情况 工作内容涉及高空操作 若低压电工的工作职责包含高处作业(如电线路架设、设备检修、维护等),则必须考取登高证。例如在电力线路高空架设、更换电表等场景下,安全规范要求操作人员具备登高作业资质。 作业高度超过规定标准 根据相关规定,当作业高度超过2米5时,需办理高空作业证
低压电工证可以从事登高作业,但需满足以下条件: 培训内容覆盖 低压电工证考核中已包含登高安全用具使用、登杆作业等技能培训,因此持证人员无需额外考取高处作业证。 作业高度限制 仅限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米以上(含2米)的登高作业,如电杆维修、线路架设等。 与高压电工证的区别 高压电工证因涉及更高电压设备操作,通常需要额外考取登高作业证;而低压电工证因培训内容已包含登高技能,故无需重复考证。 总结
能 低压电工证是否允许登高作业,需根据具体工作内容判断: 一、低压电工证包含登高作业内容的情况 根据应急管理局的规定: 低压电工证的培训考核内容已涵盖登高安全用具使用、登杆作业技能等; 若工作涉及2米以上高空作业(如架空线路安装、电杆维修等),持低压电工证可免考高处作业证。 二、低压电工证不包含登高作业的情况 若工作仅涉及地面或2米以下电气设备操作(如室内布线、低压设备维护),则无需登高证。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