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防治法》最新修订版本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明确职业病分类、诊断流程及用人单位责任,重点强化劳动者权益保障,新增对新兴行业职业病的规范要求。
一、职业病分类与管理
修订后的法律将职业病分为10大类132种,新增因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健康疾病及互联网行业相关的颈椎病、视力损伤等。用人单位需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定期组织体检,并公示职业病危害因素。
二、用人单位责任强化
企业需承担职业病预防主体责任,包括提供防护设备、改善工作环境、开展培训等。未履行义务的企业最高罚款50万元,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劳动者可匿名举报违规行为。
三、诊断与鉴定流程简化
职业病诊断实行“属地化管理”,劳动者可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户籍地或常住地申请。诊断时间缩短至30个工作日内,争议案件由省级卫生部门组织专家复核,降低**成本。
四、赔偿与保障措施
确诊职业病患者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未参保的需全额赔付。新增长期医疗跟踪制度,对尘肺病等慢性职业病提供终身医疗保障,并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劳动者应主动了解岗位风险,留存劳动合同、体检报告等证据;企业需定期自查整改,避免法律风险。职业病防治需个人、企业及监管部门协同推进,切实保障职业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