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取向作为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分支,强调社会不平等源于权力与统治的斗争,认为冲突具有社会变迁动力,并通过多维度资源争夺推动社会再生产。其核心观点包括社会不平等的解释路径、统治与权力斗争的核心机制,以及对资源(经济、政治、情感能量)范畴的拓展性理解。
冲突取向认为社会不平等是统治关系的产物,统治地位通过斗争确立并维持,这种不平等不仅体现于经济资源分配,还涵盖政治权力与情感能量等非物质资源。统治阶级通过意识形态和文化控制强化自身特权,底层群体则通过教育、专业资格等方式试图突破阶层壁垒,但常因职业伦理工具化和学历通胀陷入“资格竞赛”而非实质改变。
该理论以“冲突永恒”为前提,否定帕森斯功能主义的“和谐乌托邦”,主张纷争是社会常态,和平仅是暂时妥协。科塞提出冲突的“安全阀”功能,认为适度内部冲突可预防极端对立,而达伦多夫强调权力分化必然伴随冲突,统治结构的权力争夺推动社会结构转型。本迪克斯与洛克伍德尝试融合冲突论与功能论,认为两者可互补分析秩序与变迁的双重维度。
在教育社会学领域,冲突取向揭示学历攀升现象实为阶层再生产工具,底层通过教育竞争仅提升社会资格门槛,而未触及权力结构本质;专业社会学则剖析职业伦理的意识形态功能,揭露其维护特权的本质。冲突取向不仅挑战传统社会学的整合视角,还为性别、种族等边缘群体研究引入权力博弈框架,推动对社会动态与制度变革的深层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