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行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常见类型包括无证经营、销售过期食品、非法添加剂使用等,其法律后果轻则罚款、重则刑事责任。 以下是关键问题的深度解析:
-
无证经营与超范围经营
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擅自生产销售食品,或超出许可范围经营(如餐饮店违规加工预包装食品),依据《食品安全法》可处违法所得10-20倍罚款,情节严重者吊销许可证并追究刑责。部分小作坊为降低成本逃避监管,成为高风险源头。 -
篡改保质期与销售过期食品
商家通过涂改生产日期、更换包装等方式延长食品售卖期,或直接销售过期产品。此类行为易引发食物中毒,处罚包括没收产品、最高货值金额20倍罚款,消费者购买后需留存证据及时举报。 -
非法添加剂与非食用物质
为改善外观或口感,违法添加工业染料(如苏丹红)、防腐剂(如硼砂)等化学物质。例如,部分蜜饯产品过量使用二氧化硫,或火锅底料添加罂粟壳。此类行为直接触犯《刑法》,可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 -
标签造假与虚假宣传
伪造有机认证、虚标营养成分或隐瞒致敏原信息,误导消费者。2025年新规要求标签必须包含真实成分表及溯源二维码,违规企业将面临公开通报及市场禁入。 -
卫生条件不达标与健康证缺失
从业人员未持有效健康证上岗,或生产环境存在交叉污染(如生熟食混放)。监管部门突击检查中,此类问题占比超30%,涉事单位需停业整改并承担医疗赔偿。
提示: 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注意核对标签信息与商家资质,发现问题可拨打12315投诉。企业需建立原料溯源体系,定期开展合规培训,避免触碰法律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