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依据国家标准分为8大类21项,涵盖爆炸品、压缩气体、易燃物、毒害品等,其分类核心在于管控不同危险性,保障运输、储存及使用安全。
-
爆炸品:对外界作用(如撞击、高温)极度敏感,瞬间释放大量能量。例如炸药、雷管,细分5项包括整体爆炸、抛射危险等类型。
-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高压下易爆或泄漏,分易燃(氢气)、有毒(氰化氢)、非易燃无毒(氮气)3项,需特殊容器存储。
-
易燃液体:闪点≤60℃,如汽油、乙醇,易挥发引发火灾,按闪点高低区分危险等级。
-
易燃固体、自燃及遇湿易燃物品:包括硫磺(易燃固体)、白磷(自燃)、金属钠(遇湿易燃),反应剧烈且难以控制。
-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强氧化性导致其他物质燃烧,如高锰酸钾,与有机物混合易爆炸。
-
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分一级(剧毒)和二级毒害品,如氰化物,需严格防护避免接触或吸入。
-
放射性物品:释放α、β、γ射线,如铀、钴60,按物理形态(固体、气体)和射线类型细分管理。
-
腐蚀品:酸、碱等破坏人体组织或金属,如硫酸,需隔离存放并防泄漏。
理解这8类21项有助于规范操作,减少事故风险。 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具体物质特性,遵循安全标识和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