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品分类明细表是依据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对具有爆炸、易燃、毒害等特性的物品进行的系统性划分,共分为9大类,涵盖爆炸品、气体、易燃液体等,旨在规范运输、储存及安全管理,降低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风险。2025年10月1日将实施新标准GB6944-2025,进一步细化分类要求。
-
爆炸品(第1类)
细分6项,包括整体爆炸物(如高氯酸)、局部迸射物(如二亚硝基苯)及极端不敏感物质。此类物品需严格隔离储存,避免震动或高温。 -
气体(第2类)
分为易燃气体(乙炔、氢气)、非易燃无毒气体(氧气、氮气)及毒性气体(氯气)。储存需分装专用气瓶,空瓶与实瓶间距不小于1.5米。 -
易燃液体(第3类)
如汽油、乙醇、丙酮等,闪点低、易挥发。存储需避光通风,远离氧化剂,库温控制在30℃以下。 -
易燃固体与自燃物(第4类)
含硫磺、金属钠等,遇水或空气可能自燃。需干燥环境存放,与酸类、氧化剂隔离。 -
氧化性物质(第5类)
如双氧水、高锰酸钾,易引发燃烧爆炸。严禁与有机物混合储存,库房需配备防爆设施。 -
毒性物质(第6类)
氰化钠、农药等需“双人双锁”管理,严格执行“五双制度”(双人验收、双本账等)。 -
放射性物质(第7类)
特殊屏蔽包装,储存于铅容器,定期检测辐射泄漏。 -
腐蚀性物质(第8类)
硫酸、氢氧化钠等需耐腐蚀容器盛放,与金属、有机物分库储存。 -
杂项危险品(第9类)
含危害环境物质,需单独分类处理,避免生态污染。
总结:危险品分类是安全管理的基础,企业需结合新标准更新操作流程,强化人员培训,确保合规性与安全性。定期检查储存条件,杜绝混放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