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通行的分类标准,危险化学品主要分为物理危害类、健康危害类和环境危害类三大类,分别对应物质本身的危险性、人体接触后的毒性反应及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
物理危害类包含易燃易爆、氧化性、高压气体等特性物质。例如液化石油气遇明火引发爆炸,硝酸铵受热分解释放大量气体导致爆燃风险,这类化学品需远离火源并储存在防爆设施中。运输时须使用专用容器并标注对应警示标识。
健康危害类涵盖急性毒性、腐蚀性、致癌性等危害。如氰化钾可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接触致人急性中毒,浓硫酸接触皮肤造成重度灼伤。操作此类物质需佩戴防护装备,实验室需配备紧急洗眼器和喷淋装置。职业场所接触需定期监测空气浓度。
环境危害类主要指对水体、土壤及生物链产生持久破坏的物质。例如有机汞化合物在鱼类体内富集后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多氯联苯难以降解并污染地下水系统。处置这类化学品需专业机构介入,禁止随意排放,国际公约已对部分物质实行严格流通限制。
正确识别危险化学品分类是预防事故的基础,企业及个人应严格遵循储存规范与操作流程,定期参与安全培训并掌握应急处理方法,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