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的四个方面是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维度,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根据权威资料,这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一、文化基础
-
人文底蕴
包括人文积淀(古今中外人文知识积累)、人文情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艺术鉴赏与创造能力)。
-
科学精神
涵盖理性思维(科学原理与方法掌握)、批判质疑(独立判断能力)和勇于探究(探索精神)。
二、自主发展
-
学会学习
强调学习意识、学习方法选择及学习过程评估调控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意识。
-
健康生活
关注自我认知、身心发展及人生规划,培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社会参与
-
责任担当
包括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及国际理解能力,强调在社会责任、国家发展中的积极态度。
-
实践创新
侧重问题解决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鼓励在实践中探索和创造新价值。
四、实践创新(补充说明)
部分资料将“实践创新”单独列出,强调劳动意识、技术应用及适应挑战能力,与“学会学习”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相呼应。
总结框架图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补充说明
-
学科核心素养 (如语文)进一步细化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但属于特定学科领域的细化目标,与广义的核心素养框架存在交叉。
-
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如语文课程标准)则侧重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强调二者的辩证关系。
以上四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既注重知识技能的积累,又强调情感态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