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内卷化的核心在于资源分配不均与社会竞争机制的失衡,表现为教育、就业等领域的过度竞争,最终导致个体与社会的双重消耗。 这种内卷并非单纯由资源稀缺引发,而是现代生产逻辑、阶层固化与传统文化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育体制的竞争性设计 从幼儿园阶段便催生内卷。高考作为阶层流动的核心通道,迫使家庭投入巨额资源争夺优质教育机会,形成“绩点为王”的恶性循环。衡水中学式的超负荷学习模式,折射出教育已异化为零和博弈的工具。职场内卷源于社会保障不完善。当生存权依赖个人奋斗时,996加班文化成为常态,企业通过低价竞争挤压利润,员工被迫以健康换生存。数据显示,中国社会福利支出占比仅8.68%,远低于发达国家20%的平均水平,加剧了“不卷即淘汰”的焦虑。社会观念强化单一成功标准。“人上人”的传统价值观与社交媒体渲染的精英形象,使个体陷入盲目攀比,忽视多元发展可能。例如,清北学生为保研名额“彼此PK”,折射出成功压倒成长的扭曲心态。
要缓解内卷,需推动资源分配的公平化与价值观的多元化。例如,通过政策倾斜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完善全民基本福利保障,减少生存压力驱动的内耗。鼓励社会认可不同人生路径的价值,打破“唯学历论”的桎梏。内卷非一日之寒,解卷亦需系统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