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复工复产安全培训是预防事故的关键环节,需聚焦员工意识唤醒、设备安全排查、特种作业持证上岗三大核心,通过系统化培训与检查确保平稳过渡。
-
全员安全意识再强化
假期后员工易出现“假期综合征”,需通过集中培训、事故案例警示、应急演练等方式,重点强化岗位危害认知和操作规范。高危行业需落实“三级”安全教育,新员工和调岗人员必须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
设备设施全面体检
复工前需对生产设备、电气线路、消防设施等开展“地毯式”检查,确保防雷防静电装置、安全阀等关键部件有效。有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等高风险环节须严格审批,避免带病运行引发事故。 -
特种作业动态监管
电工、焊工等必须持证上岗,企业需核验证书有效性并加强现场监督。严禁使用天那水等易燃溶剂违规清洁设备,有限空间作业需落实通风、检测、监护等硬性要求。 -
管理层责任压实
企业主要负责人需牵头制定复工复产方案,明确隐患排查、培训计划、应急预案等流程。高危行业应执行“六个一”措施(如一次专题班前会、一次安全承诺等),确保责任落实到岗到人。
节后安全培训不是****,而是筑牢生产防线的第一步。企业需将培训与检查常态化,结合员工反馈优化流程,才能真正实现从“假期模式”到“安全模式”的无缝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