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下发新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课程纳入必修课体系,建立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为教师配备心理健康指导手册。这一政策旨在通过系统性措施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应对当前突出的心理问题。
-
心理健康课程全覆盖
通知要求中小学每学期开设不少于8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内容需涵盖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压力调节等实用技能,确保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阶段接受连贯性心理教育。 -
建立三级预警干预体系
学校需设立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班主任和专职心理教师协同筛查高危学生,对抑郁、焦虑等倾向早发现、早介入,避免极端事件发生。 -
强化师资培训与资源支持
所有任课教师需完成基础心理知识培训,教育部将统一发放《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手册》,提供标准化干预流程和案例参考,同时鼓励高校心理学专业对口支援中小学。 -
家校协同形成长效保障
通知强调家长需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长课堂,指导家庭识别子女心理异常信号,避免因学业压力等引发亲子冲突。
此次新规通过课程、预防、干预、协作四维联动,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网,预计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面落地实施。家长和教师应提前了解政策要点,共同为学生成长营造积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