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控制措施可分为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个人防护及健康监护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一、技术措施
-
工艺流程优化
采用先进技术、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减少工人在高温环境中的直接暴露,降低劳动强度。
-
热源隔离与通风
-
将热源布置在车间外或下风侧,利用自然通风(如穿堂风、热压通风)或机械通风(如排气罩、空调)进行散热。
-
设置隔热屏障(如水幕、隔热水箱)和通风设施,确保工作区域温度达标。
-
-
环境温湿度控制
-
室内空调温度控制在26-28℃,室内外温差不超过8℃,避免冷风直吹。
-
露天作业设置遮阳棚或简易屋顶,减少地表反射光对作业区域的影响。
-
二、管理措施
-
作业时间调整
避开高温时段(11:00-15:00),采用轮班制度,增加休息频率,确保劳动者有充分恢复时间。
-
健康监测与管理
-
定期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筛选出高温禁忌证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并调整岗位。
-
建立高温作业档案,记录劳动者健康状况、作业时长及体温变化,及时发现异常。
-
-
安全培训与教育
-
对劳动者进行高温防护、中暑急救等知识培训,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
制定高温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和责任人。
-
三、个人防护
-
着装与装备
选择棉质、亚麻等透气浅色衣物,佩戴宽边帽、防晒霜,避免皮肤直接暴露于阳光。
- 配备防暑降温用品,如清凉油、藿香正气水、遮阳伞等。
-
行为规范
避免在高温时段(11:00-15:00)进行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大汗淋漓时先擦干休息再洗澡。
- 定时补充水分,每日饮水量建议2000-3000ml,避免饮用含***的饮料。
四、健康监护
-
症状监测与干预
关注头晕、恶心、口干、胸闷等中暑早期症状,立即停止作业并休息降温,严重时送医治疗。
- 建立高温作业健康档案,记录体温、血压等生理指标,定期分析数据评估健康风险。
-
特殊人群管理
-
调整孕妇、儿童及体弱者的作业强度与时间,避免其从事高温环境工作。
-
对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进行专项管理,必要时调整作业岗位。
-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应用,可有效控制高温环境对健康和生产的影响,保障劳动者权益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