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天气可能引发中暑、脱水、热射病等健康风险,科学防护需从避免高温时段外出、科学补水、合理防晒、环境降温四方面入手。以下是具体防范措施:
-
减少高温时段暴露
每日11点至16点紫外线最强、气温最高,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必须外出时选择阴凉路线,佩戴宽檐帽或遮阳伞,穿着浅色、透气的棉麻衣物,帮助散热。 -
科学补水与饮食调节
高温下每小时需补充200-300毫升饮水,避免一次性过量饮用冰水。运动或劳动后可通过淡盐水、电解质饮料平衡体液。饮食以清淡为主,增加西瓜、黄瓜等高水分果蔬摄入,减少高油脂食物加重代谢负担。 -
物理与化学防晒结合
户外活动前30分钟涂抹SPF50+、PA++++的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一次。配合墨镜、冰袖等物理防护,避免紫外线灼伤皮肤与眼睛。车内常备遮阳板,防止密闭空间温度骤升。 -
优化环境降温措施
室内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避免直吹且定期通风。空调房搭配电风扇促进空气循环,节能且体感更舒适。高龄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需重点监测体温,避免因体温调节能力弱引发热痉挛。
高温天气持续时,若出现头晕、恶心或停止出汗等症状,需立即转移至阴凉处降温,严重时就医。合理规划作息、及时调整防护策略,可大幅降低高温健康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