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作业的控制措施需从环境改善、人员管理、设备保障等多方面入手,确保作业安全。以下是具体措施:
一、环境改善与监测
-
温度控制
-
作业场所综合温度应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2007)要求,采用隔热材料、通风设备或空调降温。
-
露天作业设置遮阳设施,隔离热源(如炉子、管道),热源应位于下风侧。
-
-
环境监测
-
定期检测温度、湿度、风速及辐射强度,及时调整防护措施。
-
封闭/半封闭场所通过喷雾降温、强制送风或排风装置改善环境。
-
二、人员管理与防护
-
工作时间调整
-
避免高温时段(如中午12点至14点)作业,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
-
实施轮班制,保障每日休息时间不少于1小时。
-
-
个人防护装备
-
提供防热服、隔热手套、宽边帽、防护眼镜等,减少热辐射和烫伤风险。
-
高强度作业可穿戴降温背心,选择浅色、透气的棉质衣物。
-
-
健康监测与调岗
-
作业前及夏季进行血压、血糖等体检,筛查高血压、糖尿病等禁忌症,及时调岗。
-
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症状时,立即转移至阴凉处降温并补充水分。
-
三、设备与工艺优化
-
设备维护
-
定期检查高温设备(如熔炉、电炉)的散热性能,确保其安全运行。
-
采用机械化、自动化工艺,减少高温作业环节。
-
-
应急准备
-
配备急救设备(如藿香正气水)和药品,培训员工应急处理流程。
-
设置应急救援站点,明确疏散路线。
-
四、制度与培训
-
管理制度
-
制定高温作业时间、频率及防护标准,严格执行进出登记制度。
-
通过标识划分高温区域,限制无关人员进入。
-
-
安全培训
- 定期开展防暑知识、应急措施及设备操作培训,提高员工防护意识。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降低高温作业风险,保障员工健康与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