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分级负责,村民自治
关于农村公路养护方案及细则,综合多个权威文件及实施方案,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养护管理体制
-
管理主体
-
县级政府履行主体责任,建立管理体制并落实资金保障;
-
乡镇(街道)负责具体实施,村(社区)为村级道路养护责任主体;
-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开展日常养护工作。
-
-
职责划分
-
县级交通运输部门:制定政策、技术指导、资金监管;
-
乡镇(街道):组织巡查、协调养护、签订养护合同;
-
村(社区):落实养护人员、执行日常保洁、处理突发事件。
-
二、养护管理标准
-
基础养护内容
-
路面清扫、排水设施维护、边坡及路肩整理;
-
交通标志及安全设施检查、修复;
-
清除路肩杂草、堆积物,保持路域环境整洁。
-
-
质量要求
-
路基稳定、路面平整,排水畅通,桥涵结构完好;
-
村道需达到“十无”标准:无塌陷、无积水、无垃圾、无非交通标志等。
-
三、养护资金保障
-
资金来源
-
县级财政按公里标准拨款:县道1.2万元/公里、乡道0.8万元/公里、村道0.3万元/公里;
-
上级政府专项转移支付支持贫困地区。
-
-
资金使用
-
专款专用,实行工程监理、计量支付制度;
-
建立养护资金绩效评估机制。
-
四、养护管理措施
-
日常养护流程
-
巡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定期养护(月/季/年检查);
-
小修及时修复,大修通过招标选择施工单位。
-
-
技术规范
-
采用机械化作业(如路面清扫车、灌木修剪机等)提高效率;
-
水泥路面需定期清理伸缩缝填充物,保持性能。
-
-
监督考核
-
建立养护工作台账,纳入乡镇目标考核体系;
-
发现问题及时问责,确保养护质量。
-
五、保障畅通与应急管理
-
畅通保障
-
定期清理桥涵泄水孔,确保排水畅通;
-
雨天加强巡查,及时排除积水、塌方等安全隐患。
-
-
应急响应
-
建立应急抢修机制,遇水毁、塌方等立即组织专业力量抢修;
-
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沙袋、防滑设备等)。
-
通过以上方案及细则,形成“县乡分级负责、村民自治、保障畅通”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确保公路处于良好技术状态,服务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