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综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因素包括:
一、问题情境与表征
-
问题呈现方式
问题与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相似度直接影响解决难度。例如,熟悉几何图形的解题方法更容易应用于新图形问题,而抽象符号问题则可能更困难。
-
问题复杂性
信息过多或过少都会阻碍问题解决。过多的信息可能导致分析混乱,而过少则缺乏解决基础。
二、知识经验
-
已有知识的量与质
丰富且结构化的知识有助于高效解决问题,但杂乱无章的知识则无益于问题解决。
-
迁移能力
先前经验能否迁移到新问题中,取决于原有知识的概括性和应用策略。
三、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
思维定势(心向)
积极的定势可加速常规问题解决,但可能抑制创新思维;消极的定势则可能阻碍新方法探索。
-
功能固着
仅从物体常规功能思考,难以发现其他潜在用途(如吹风机吹衣服),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四、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
原型启发
通过联想其他事物找到解决新问题的途径,例如通过鸟类的飞行原理改进飞机设计。
-
酝酿效应
长期思考后暂时停顿,可能因“突然灵感”快速找到解决方案。
五、情绪与动机
-
情绪状态
积极情绪(如兴趣、好奇心)促进问题解决,消极情绪则可能阻碍思考。
-
内在动机
强烈的求知欲和责任感可提升问题解决效率,而外在压力可能产生反效果。
六、其他因素
-
认知策略 :元认知能力(如计划、调节)对问题解决有重要影响。
-
个性特点 :独立性、灵活性、开放性等个性特质有助于创新思维。
总结 :问题解决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实践中需关注学生的问题表征能力、思维灵活性及情绪管理,以提升整体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