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安全日即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于2015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正式设立,并定于每年4月15日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其核心亮点为:首部国家安全专门法律确立的纪念日,涵盖政治、军事、网络、生态等16项安全领域,旨在通过全民普法与案例宣传提升国家安全意识。
国家安全日的设立源于我国安全形势的复杂化。2015年前后,国际环境变化与国内改革深化使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网络安全、反恐、金融风险等问题凸显。新《国家安全法》将“总体国家安全观”写入法律,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国家安全的内涵与外延,并确立教育日作为常态化普法机制。
该日的核心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法律知识普及,通过典型案例解读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等法规;二是风险防范教育,如防范网络诈骗、数据泄露、生物入侵等新兴风险;三是公民责任引导,强调个人在维护国土安全、文化安全等方面的义务。例如,近年重点宣传的“举报危害国家安全行为奖励办法”即通过激励机制增强公众参与度。
实施效果上,国家安全日推动了社会认知的显著提升。据统计,2024年相关普法活动覆盖人群超8亿,公民举报危害国家安全线索同比增长37%。教育形式不断创新,如线上知识竞赛、VR模拟演练等互动模式,增强了青少年群体的接受度。
需注意的是,国家安全日并非单一主题宣传,而是贯穿全年的系统性工程。公众可通过“国家安全部”官网、12339举报热线等渠道持续获取信息,日常中需警惕异常测绘、非法数据采集等隐蔽风险。维护国家安全既是权利也是责任,需全民共同筑牢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