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是生产经营单位为预防事故、保障安全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其核心流程和要点如下:
一、隐患分类与定义
-
一般事故隐患 :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立即整改排除,如安全管理机构职责不清、制度执行不到位等。
-
重大事故隐患 :危害大、整改难度高,需停产停业并长期治理,如未建立安全生产制度、使用不合格设备等。
二、排查治理流程
-
制度建立
生产经营单位需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主要负责人责任。
-
风险识别与重点部位确定
基于风险辨识结果,将风险等级高的部位(如重大危险源)确定为排查重点,并建立台账。
-
排查方式与频次
-
日常检查 :班组长和安全员每周至少1次;
-
专项检查 :每半年不少于1次(如季节性、节假日检查);
-
综合检查 :单位级每半年1次,部门级每季度1次。
-
-
隐患判定与分级
通过预评估、评估、核定三个步骤确定隐患等级,一般隐患可立即整改,重大隐患需制定专项方案。
-
整改与销号
制定整改方案并实施,整改完成后进行验收销号,形成隐患排查治理档案。
三、关键要点
-
责任落实 :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
-
技术支持 :参考行业目录或技术规范制定判定标准,如《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
持续改进 :通过定期检查、数据分析优化排查治理机制。
以上流程需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细化方案,并确保与国家法律法规(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