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替代芯片半导体已覆盖从设计、制造到封测的全产业链,并在AI芯片、功率器件、存储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以海光信息、中芯国际、兆易创新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集群。
在芯片设计领域,海光信息的X86架构CPU和寒武纪的AI芯片成为国产替代标杆;龙芯中科则坚持自主指令集研发。晶圆制造环节,中芯国际14nm工艺稳定量产,华虹半导体在特色工艺上领先。存储芯片方面,长江存储的3D NAND和长鑫存储的DRAM打破海外垄断。功率半导体中,斯达半导的IGBT模块、比亚迪的SiC器件已应用于新能源车。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国产化加速,北方华创的刻蚀机、中微公司的薄膜设备、江丰电子的靶材均进入国际供应链。
分领域看:
- AI与计算芯片:昇腾(华为)、寒武纪的云端训练芯片,地平线的自动驾驶芯片;
- 汽车电子:芯驰科技的智能座舱芯片、杰发科技的车规级MCU;
- 第三代半导体:三安光电的碳化硅衬底、士兰微的氮化镓器件;
- EDA工具:华大九天的模拟设计软件、概伦电子的仿真工具填补空白;
- 先进封装:长电科技的3D封装技术支撑芯片堆叠方案。
当前,国产替代正从“能用”向“好用”升级,但部分高端光刻机、EDA全流程工具等仍需突破。企业需聚焦场景化创新,如通过Chiplet技术整合成熟制程,或联合上下游构建自主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