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率超过120%通常由实验误差或基质效应导致,例如系统误差、人为操作偏差或样品基质干扰。这一现象在痕量分析中较为常见,但需谨慎核查数据可靠性。
-
实验误差积累:仪器校准偏差、试剂纯度不足或操作失误可能导致测定值偏高。例如,标准溶液浓度误配或进样量计算错误会直接放大回收率数值。
-
基质效应干扰:复杂样品(如农产品、生物组织)中的共存物质可能增强信号响应。GC/LC检测中,某些成分会与目标物共同电离,导致检测值虚高。
-
标样添加不当:高浓度加标或标样来源不一致(如不同批次)可能破坏化学平衡,使回收率偏离理论范围。例如,农残检测中加标量过高易引发超100%的结果。
-
数据处理疏漏:忽略体积变化、未扣除背景值或误用计算公式(如相对回收率)均可能造成数值异常。痕量分析允许80%-120%的宽泛范围,但超过需复核流程。
提示:若回收率持续异常,建议优化方法(如空白基质校准)、验证标样稳定性,并排查仪器参数。数据可靠性优先于单纯符合理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