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包含两个主要阶段:蒋经国时期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以及马英九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后者在后期演变为“不排斥统一、不推动台独、不可使用武统”。这些政策反映了台湾当局在不同时期对两岸关系的立场调整。
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最早源于20世纪80年代蒋经国执政时期。当时大陆提出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蒋经国对此持强硬态度,提出“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明确表示中华民国不与中共政权交涉,并强调光复大陆的神圣任务。这一政策在1987年被打破,因台飞行员劫机事件及民间压力,蒋经国最终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提出“不统、不独、不武”政策,主张维持现状。这一立场在后来有所调整,演变为“不排斥统一、不推动台独、不可使用武统”。马英九强调两岸和平发展,反对“台独”激化矛盾,但也明确反对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其政策主张包括恢复“大三通”、签订多项民生协议等,但大陆民众对“不统”立场仍存质疑。
尽管政策措辞有所调整,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始终围绕两岸关系展开。蒋经国时期的“三不”以僵持为主,马英九则转向柔性立场,试图通过和平手段缓和紧张局势。政策的延续性与执行力仍受制于岛内政治环境与国际形势。台湾问题作为民族内部事务,其最终解决需顺应历史大势,任何分裂行径均无法阻挡统一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