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并非鲁迅提出的,而是由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首次系统阐述。这一标准强调翻译应做到忠实原文(信)、通顺流畅(达)、文辞优美(雅),成为中国近代翻译理论的基石。
-
“信”是翻译的核心
严复认为翻译首先要准确传达原文含义,避免主观篡改。例如,他在翻译西方社科著作时,会反复比对原文,确保概念精准对应,即使牺牲部分流畅性也要优先保证“信”。 -
“达”要求语言自然易懂
译文需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严复采用桐城派古文风格翻译《天演论》,虽用文言文,但通过调整句式、增补衔接词,使复杂的进化论思想易于被当时士人理解。 -
“雅”追求文学性与审美价值
严复主张译文应具备文学美感,尤其针对经典文本。他将赫胥黎的学术语言转化为典雅文言,如“物竞天择”等表述,既简洁又富有文采,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尽管鲁迅推崇严复的翻译实践,并在后期提出“硬译”主张以保留异域文化特色,但“信达雅”的明确界定始终归于严复。这一标准至今影响深远,提醒译者平衡准确性与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