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提出
关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核心定义
“信达雅”是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首次提出的翻译标准,包含三个层面的要求:
-
信 :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不偏离、不遗漏,不随意增减;
-
达 :译文通顺流畅,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便于读者理解;
-
雅 :选用得体词语,追求文采和风格优美,体现原文韵味。
二、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
严复强调“信”是基础,“达”是目的,“雅”是升华。若译文失真(不达),则即使字面翻译正确也无意义。这一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三重标准,既注重形式忠实,又强调功能性和艺术性。
三、应用中的争议与拓展
-
文学翻译的争议
鲁迅曾指出,“信”与“达”在文学翻译中难以兼得,主张“宁信而不达”,强调保留原文风格和情感。这一观点引发学界对文学翻译忠实性与流畅性的长期讨论。
-
翻译方法的补充
现代翻译理论认为,“信达雅”需结合语言转换技巧与文化适配策略,例如通过意译实现“雅”的追求。例如,将“我 not thine, but thee”译为“我无罪于你”,既保留了原文韵味,又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四、总结
“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既包含忠实原文的“信”,也包含通顺表达的“达”,更包含艺术呈现的“雅”。其核心在于平衡三者关系,既不盲目追求形式,也不忽视读者体验与文化差异。不同译者可根据具体语境灵活运用,但需始终以传达原文核心意义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