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雅”是由中国清末著名翻译家、思想家严复在1898年翻译《天演论》时首次提出的翻译理论,其核心强调译文应做到“忠实原文、通顺流畅、文雅得体”三大原则,至今仍被翻译界奉为圭臬。
-
严复与《天演论》的奠基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明确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并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他通过翻译西方科学著作,将进化论思想引入中国,同时以文言文的“古雅”风格适配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阅读习惯,兼顾思想传播与语言美感。 -
“信达雅”的具体内涵
- 信:译文需准确无误,不偏离或增减原文意义。严复认为这是翻译的基础,但仅“信”不足,需进一步追求“达”。
- 达:打破原文形式束缚,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确保流畅易懂。
- 雅:注重文采与得体性,严复主张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体现典雅,现代则扩展为贴合文本风格的审美表达。
-
争议与演进
严复本人的翻译并未完全拘泥于“信”,而是为启发民智对原文进行增删或改写。这一灵活性引发后世对“信达雅”是否需三者并重的讨论,但不可否认其开创性——首次系统提出翻译的标准化框架,影响至今。
总结:从1898年提出至今,“信达雅”已超越翻译领域,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通用准则。无论是学术翻译、文学创作还是国际交流,其核心思想——平衡准确、流畅与美感,仍值得当代从业者反复揣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