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5月,绿城集团尚未爆雷,但面临利润下滑、高息债务置换等挑战,短期风险可控但需警惕长期压力。其国企背景、一二线优质项目布局及代建业务优势为现金流提供支撑,但净利润腰斩、存货减值激增等问题暴露经营承压。
核心亮点提炼
- 资金链稳定性:现金短债比2.3倍,2024年销售额710亿元,但8.45%高息美元债置换暴露融资成本上升。
- 利润危机: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跌49%,计提资产减值49亿元,反映历史高价地项目遗留问题。
- 战略调整:中交系全面接管管理层,加速存货去化,新增投资聚焦高利润一二线地块。
分点论述
-
财务表现两极分化
销售规模稳居行业前三,2025年前4月合同销售额477亿元,但净利润率从8%骤降至不足2%。存货减值激增(2024年39亿元)拖累利润,部分项目因质量投诉损害品牌口碑。 -
债务结构短期可控但隐忧浮现
境内债务85亿元待偿,境外2.9亿美元债务未到期,2024年通过发行高息债置换到期债务。虽现金覆盖短期债务,但8.45%利率远超以往均值,长期偿债压力加剧。 -
国企背景与代建业务双缓冲
中交集团持股28.97%提供信用背书,代建业务年利润超10亿元,轻资产模式贡献稳定现金流。但商业代建收入下滑10%,需警惕市场收缩影响。 -
管理层换血与战略转向
张亚东辞任后,中交系刘成云接棒,推行“高周转+高溢价拿地”策略,2025年新增土地权益占比89%。上海、西安等地王项目考验盈利兑现能力。
总结提示
绿城集团当前未爆雷的核心支撑是现金流与国企资源,但净利润持续下滑、高息债务堆积及存货去化压力可能引发长期风险。投资者需关注其2025年利润修复进度及债务滚动成本,行业下行周期中“剩者为王”逻辑下,绿城能否突围仍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