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家针对工地60岁以上农民工的政策以保障劳动者安全和维护就业权益为核心,采取分类管理、健康准入的弹性机制。关键亮点包括:全国性“一刀切”禁令已取消,地方执行需提供健康证明,工地高危岗位实行年龄限制,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超龄农民工,工伤保险覆盖率提升至90%以上。
-
政策背景与导向
近年来多地工地事故引发对高龄农民工职业安全的关注,但国家明确反对“一刀切”清退政策。2023年修订的《安全生产法》要求施工单位根据工种风险等级制定差异化管理方案,例如高空作业、重体力搬运等高风险岗位需严格限制年龄,而库管、保洁等低风险岗位可放宽限制。 -
地方执行细则
- 健康证明机制:上海、北京等地要求60岁以上农民工持二级以上医院出具的心肺功能、骨密度、血压三项体检报告方可上岗,报告有效期6个月;
- 岗位适配登记:深圳推出“银龄工匠”计划,将超龄农民工技能特长与工地需求匹配,降低用工风险;
- 强制保险覆盖:江苏、浙江等地规定用工单位必须为超龄工人购买意外伤害险+职业责任险双重保障。
-
健康管理与权益保障
施工单位需建立“一人一档”健康档案,每日上岗前监测血压、心率。政策特别强调高温/低温作业保护,60岁以上工人每日户外作业不得超过4小时,且须配备急救药品包。劳动监察部门开通24小时**热线,重点查处拖欠工资、拒付工伤保险等行为。 -
就业支持与转型引导
对因健康原因退出工地的高龄农民工,人社部门提供三种替代路径:参与乡村振兴基建项目的轻体力岗位、社区物业维修培训再就业、返乡加入农业合作社技术指导团队。部分地区对聘用超龄农民工的企业给予每人每月300-500元社保补贴。
该政策通过精准化管理实现安全与就业的平衡,农民工可通过地方住建局官网或“全国建筑工人服务平台”小程序查询具体准入标准。建议60岁以上务工者提前3个月进行职业健康评估,主动参与技能转型培训,以应对政策动态调整。(注:如需查询所在地实施细则,可访问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