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缴纳社保的劳动仲裁成功率较高,尤其是当劳动者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劳动关系和单位违法事实时。关键点包括:双倍工资赔偿(未签合同)、社保补缴强制要求(法律明确支持)、经济补偿金(因社保问题解除合同)等权益均可通过仲裁主张,但核心在于证据链的完整性。
-
法律明确支持劳动者权益
根据《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法》,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缴纳社保,否则属于违法行为。未签合同的情况下,劳动者还可主张双倍工资差额(最长11个月)。仲裁机构通常依据这些规定作出倾向性裁决,只要证据充分,胜诉概率显著提升。 -
证据决定成功率高低
劳动关系证明(工资流水、考勤记录、工作证等)和未缴社保证据(社保局查询记录)是胜诉关键。例如,银行转账记录能直接关联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而社保缴费记录缺失则是单位违法的铁证。若证据不足(如仅有口头证明),成功率可能降低。 -
仲裁与行政投诉的协同作用
劳动仲裁可主张经济赔偿(如补发工资、补偿金),但社保补缴需通过劳动监察部门行政程序。实践中,劳动者可同时启动两种途径:仲裁索赔+监察投诉补缴,以最大化**效果。注意,部分地区仲裁机构可能直接裁决补缴,需结合当地政策。 -
单位抗辩的影响有限
用人单位常以“双方协商不缴”或“劳动者自愿放弃”为由抗辩,但此类理由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通常无效。仲裁中,单位需自证已履行法定义务(如提供缴费凭证),否则需承担败诉后果。
提示:劳动者应尽早收集证据(如每月工资条、工作沟通记录),并在离职后1年内申请仲裁以避免超时效。若单位拒不执行裁决,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