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时效中断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根据该条文,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这意味着,在特定情形下,申请执行的时效可以因某些法律事实的发生而中断,从而重新计算时效期间。
具体情形
- 申请执行:权利人向人民法院提出执行申请,时效中断。
- 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双方就执行事项达成一致,时效中断。
- 提出履行要求: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义务的要求,时效中断。
- 同意履行义务:义务人表示愿意履行义务,时效中断。
注意事项
- 时效中断的适用条件:时效中断仅适用于权利人在生效法律文书生效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前的特定期间。
- 时效中止与中断的区别:中止是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导致时效暂停,而中断则是因权利人积极行使权利导致时效重新计算。
提示
权利人在行使权利时,应充分了解时效中断的相关规定,及时采取行动,以避免因超过时效而导致无法申请执行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