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字在古代文献中主要有三种用法: ①作指示代词表示“此、这”(如《尚书》“兹予大享于先王”);②作时间副词指“现在”(如《诗经》“兹之永叹”);③通假“滋”表“更加”或“生长”(如《左传》“兹益共”)。其字形演变从甲骨文的“丝束”象形到小篆规范化,承载了丰富的文言语法功能。
分点解析古代文献中“兹”的典型用法:
-
指示代词功能
- 高频出现于先秦典籍,如《论语》“兹可谓孝矣”强调近指,相当于现代汉语“这”。
- 西周金文中常与“尔”对举(如“兹酒唯祀”),形成“兹…尔…”的固定句式,突显事物特指性。
-
时间副词用法
- 《楚辞》“兹历情以陈辞兮”中表“现今”,多用于诏书、奏章开头(如汉简“兹遣使者”),具有正式文书的时间锚定作用。
- 与“今”连用构成“今兹”(如《孟子》“今兹未能”),强化当下时间范畴。
-
通假与引申义
- 通“滋”表程度加深,《史记》“兹务是与”即“更加重要”;《周易》“草木兹生”则借指植物生长。
- 汉代后逐渐分化,如《说文》注:“兹,草木多益也”,反映本义与通假义的并存。
掌握“兹”字的文言脉络,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代词、时间或通假属性,这对解读甲骨文至唐宋文献具有关键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