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风俗从古代祭祀演变至今,核心始终围绕团圆、祈福与迎新。 关键亮点包括: 商周时期以祭神祭祖为主,汉代形成守岁贴门神习俗,唐宋加入爆竹拜年等民俗,明清至今保留年夜饭、压岁钱等核心仪式,同时融入春晚、电子红包等现代元素。
-
先秦至汉代:祭祀为核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年终祭祀(腊祭),周代确立岁首概念。汉代定型为“正旦节”,出现挂桃符(门神前身)、守岁驱邪的习俗,团年饭雏形初现。 -
唐宋时期:民俗丰富
火药发明后爆竹取代烧竹,成为主流驱邪方式;拜年从官方朝贺扩展到民间互访,压岁钱(“压祟钱”)开始流行,庙会等娱乐活动兴起。 -
明清至近代:仪式固化
春联替代桃符,年夜饭菜品讲究吉祥寓意(如鱼象征“年年有余”),守岁、祭灶、扫尘等流程形成固定时序,南北差异逐渐明显。 -
现代创新与传承
央视春晚(1983年起)成为新民俗,电子红包、集五福等数字化形式出现,但贴春联、发压岁钱等传统仍被保留,环保倡议下部分城市禁放烟花爆竹。
春节风俗的变迁折射出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对时代需求的灵活适应。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承载的家庭团聚与文化认同内核始终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