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质控会议记录的格式规范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需包含会议基本信息、议题讨论、问题分析、整改措施及执行跟踪等核心模块,且需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和规范性的原则。
-
会议基本信息
记录需明确标注会议时间、地点、主持人、参会人员(含职务)及记录人。若涉及多科室协作,需列出关键发言人。例如:“2025年5月10日,三楼会议室,主持人为质控科主任张某,参会人员包括内科主任李某、外科护士长王某等。” -
议题与讨论要点
按议程顺序记录,每个议题需包含问题描述、讨论过程及结论。例如:“议题1:病历书写不规范问题。内科主任指出部分医生复制粘贴未修改,决议为加强培训并每周抽查。” -
问题分析与数据支撑
结合量化数据(如质控得分、感染率)说明问题严重性。例如:“12月术后感染率超标1.2%,分析原因为无菌操作不规范,引用护理部抽查数据(不合格率15%)。” -
整改措施与责任分工
明确具体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间。例如:“整改:1. 开展无菌操作培训(护理部牵头,1周内完成);2. 新增术后换药核查表(外科护士长落实,2周内试行)。” -
执行跟踪与归档要求
记录后续跟进计划,如“质控科每月检查整改进度,会议记录需由科主任签字后归档,保存期限不少于3年。”
总结:规范的会议记录需兼顾细节与可操作性,确保问题闭环管理。定期复盘格式执行情况,可结合电子化工具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