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合同诈骗案件中,员工是否担责取决于参与程度和主观故意。 关键点包括: 直接实施者需承担刑事责任;知情不报或协助可能构成共犯;受胁迫或不知情通常免责;民事赔偿需结合过错程度。
以下是具体责任情形分析:
-
刑事责任层级
- 主犯/直接执行者:若员工主导或具体实施诈骗(如伪造印章、虚构条款),按《刑法》第224条合同诈骗罪追责,量刑依据涉案金额(数额较大处3年以下,特别巨大可判无期)。
- 从犯/协助者:提供虚假资料、配合隐瞒真相等辅助行为,可能被认定为共犯,但可从轻处罚。
- 免责情形:受单位领导胁迫,或完全不知情(如基层员工仅按流程操作),一般不承担刑责。
-
民事赔偿连带责任
- 员工因职务行为造成的损失,单位先行赔偿后,可向有重大过失的员工追偿。
- 个人与单位合谋诈骗的,需与单位连带赔偿受害人损失。
-
内部追责与行政处罚
- 未达刑事标准的,单位可依据劳动合同或规章制度对涉事员工处分(如开除、降职)。
- 特定行业(如金融、法律)从业人员可能被吊销职业资格。
提示: 员工应留存工作指令记录,发现可疑操作及时书面举报以自证清白;遇到调查需积极配合司法机关厘清责任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