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名字的由来与项羽的悲壮传说密不可分,其历史可追溯至楚汉战争时期,更因“乌骓马马鞍化山”的典故闻名。 这座兼具钢铁工业硬核与诗意文化的城市,既有5800年前的凌家滩文明印记,又是现代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
关于名字的起源,最广为流传的说法与项羽有关。相传楚霸王兵败垓下后,在乌江畔自刎,其坐骑乌骓马悲鸣翻滚,马鞍坠落化作山峦,故得名“马鞍山”。明代《太平府志》最早记载此山名,印证了传说与地理的关联。另一种观点认为,因山形酷似马鞍而得名,体现了古人“因形命名”的智慧。
马鞍山的历史脉络清晰可循:西周属吴国,春秋战国历经越、楚更迭;东晋时期因北方流民南迁,侨置当涂县;隋唐以降,姑孰城(今当涂)成为行政中心。1956年因钢铁工业建市,实现了从古战场到工业重镇的跨越。
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同样深厚。诗仙李白在此留下60余首诗篇,采石矶、褒禅山等景点承载着文人墨客的足迹。凌家滩遗址的玉器文明,更将历史轴线拉长至新石器时代。
如今,马鞍山以“九山环一湖”的生态格局和“因钢立市”的产业优势,成为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无论是追寻项羽传说,还是探访工业与诗意的交融,这座城市都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