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太白楼是中国四大历史名楼之一,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齐名,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后为纪念诗仙李白改名太白楼。这座临江而立的古建筑历经多次毁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三年(1877年)重建,兼具唐代风韵与清代工艺特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太白楼最初为唐代纪念李白所建,明正统五年(1440年)工部右侍郎周忱主持重建谪仙楼。清顺治年间毁于火灾,康熙元年(1662年)太平知府胡季瀛重建并更名为“太白楼”,形成楼阁合璧的格局。咸丰年间再遭战火,现存建筑由彭玉麟捐资、李鸿章参与修缮,奠定了今日风貌。
建筑特色
太白楼为三重飞檐木结构,高18米,主楼三层,歇山屋顶覆黄色琉璃瓦,檐角饰鳌鱼走兽,整体庄重典雅。楼内陈列李白塑像、碑刻及历代文人题咏,三楼匾额为郭沫若手书。登楼可俯瞰长江壮景,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美誉。
文化价值
作为李白文化的重要载体,太白楼自唐代以来吸引白居易、陆游、郭沫若等名家驻足题诗。1986年扩建为李白纪念馆,藏有珍贵文物与诗作版本。每年重阳节举办的“国际吟诗节”延续了诗城马鞍山的文化传统,使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若计划探访,建议结合采石矶与李白墓园规划行程,感受诗仙笔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