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2024年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总结,综合了多个权威来源的信息:
一、基础框架差异
- 结构层次
-
中国会计准则由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构成,将概念框架内容纳入基本准则;
-
国际会计准则无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之分,采用单独的概念框架。
- 制定主体与强制力
-
中国准则由财政部制定,属于部门规章,具有法律强制力;
-
国际准则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制定,无法律约束力。
二、核心内容差异
- 计量属性
-
中国准则以历史成本为核心计量属性;
-
国际准则采用公允价值为主,辅以历史成本。
- 财务报表观
-
中国准则侧重利润表观,强调收入与利润的配比;
-
国际准则以资产负债表观为基础,更注重资产与负债的匹配。
- 关联方认定
-
中国仅将“同受国家控制且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的企业”视为关联方;
-
国际准则扩大关联方范围,要求披露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
三、制度体系差异
- 准则与制度的并行性
-
中国存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现象,部分业务仅靠核算办法或暂行规定规范;
-
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更统一,以准则为核心。
- 具体准则的完善程度
-
中国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退休福利计划等新兴业务缺乏明确规范;
-
国际准则覆盖范围更广,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已包含这些内容。
四、其他关键差异
- 资产减值
-
中国准则允许资产减值损失在特定情况下转回;
-
国际准则要求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
- 合并会计
-
中国区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购买法;
-
国际准则仅允许购买法。
- 财务报告披露
-
中国会计准则对某些业务(如金融工具)的披露要求较宽松;
-
国际准则强调透明度和细节披露。
五、趋同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资本市场改革,中国会计准则正逐步与国际准则接轨,例如:
-
增加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如IFRS 3)的应用;
-
完善关联方披露和合并会计规则;
-
推动会计信息化和国际化标准。
未来中国会计准则的改革将更加注重提升财务报告的国际化兼容性,以适应跨境资本流动和全球投资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