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如下:
一、机械伤害
-
设备故障风险
起重机、压力机、切割机等设备可能因故障产生旋转部件、振动或尖锐边缘,导致机械伤害。
-
防护措施
-
安装安全警示标识和防护围栏,防止误入危险区域;
-
定期检查设备防护装置,确保完好无损;
-
加强工人操作技能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
二、化学毒物危害
-
粉尘中毒
砖瓦生产、耐火砖加工等场景中,含二氧化硅、氟化物等粉尘长期吸入可引发矽肺、氟中毒等疾病;
-
有机溶剂蒸气
油漆、粘合剂等含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无防护时易导致急性中毒或慢性肝损伤;
-
酸碱腐蚀
电镀、化工等作业中接触强酸、强碱溶液,可能引发皮肤灼伤、呼吸道损伤等。
三、噪声与振动危害
-
听力损伤
针织机械、焊接设备等产生的高强度噪声,长期暴露可导致听力下降或耳聋;
-
振动性疾病
重型机械操作引发的振动,可能引发腰腿痛、颈椎病等。
四、物理环境危害
-
高温与辐射
焊接、热处理等作业涉及高温(如145℃圆窑)、强热辐射及氯化钡蒸气,易引发中暑、皮肤灼伤甚至急性中毒;
-
粉尘与气体
水泥生产、木工制造等场景中,粉尘(游离二氧化硅、木粉尘)和有害气体(氨气、氯化钡)长期暴露危害健康。
五、其他危害
-
生物危害 :医疗、实验室等场景可能接触病原微生物;
-
人为因素 :工作环境拥挤、设备故障等间接风险。
总结防护措施
-
工程控制 :安装防护设备(如通风机、隔音罩、安全围栏);
-
个体防护 :配备防护服、口罩、耳塞等,并规范使用;
-
管理措施 :制定操作规程,定期培训及健康检查。
通过综合防控,可有效降低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