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程、劳动过程、环境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根据来源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生产过程有关的因素
-
物理因素
包括高温(如熔炉、高温设备)、低温(如冷冻环境)、高湿(如化工车间)、低气压(如高原作业)、异常气压(如潜水作业)、辐射(如X射线、γ射线)、噪声(如机械运转)、振动(如设备冲击)等。
-
化学因素
涉及工业毒物(如铅、苯、甲醛)、粉尘(如矽尘、煤尘)、废气(如二氧化硫)、废水和废渣中的有害物质,长期接触可能导致中毒或职业病(如矽肺、苯中毒)。
-
生物因素
包括致病微生物(如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寄生虫(如钩端螺旋体)、真菌(如霉菌)等,通过空气、食物或接触传播。
二、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因素
-
组织管理因素
劳动组织不合理(如工序衔接不当)、劳动制度不完善、安全防护措施缺失等。
-
个体生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劳动强度过大、作息不规律、单调作业或夜班等。
三、生产环境中固有的因素
-
自然环境因素
如高温天气、地质灾害(如塌方)、洪水等不可控的自然条件。
-
工程与设施因素
厂房布局不合理、通风不良、照明不足、防护设备缺陷等。
补充说明
-
分类标准差异 :部分分类体系将“生产环境中的固有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分开,但本质属于同一类。例如,高气压、低温等物理因素既可能源于生产设备(如高压车间),也可能来自自然环境(如高原)。
-
职业病关联 :不同因素可能共同作用导致职业病,如化学物质暴露(粉尘)与物理因素(噪声)叠加可能加重肺部疾病。
以上分类综合了多来源的权威资料,涵盖职业危害因素的主要类型及来源,供全面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