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是保障劳动者健康的核心环节,关键在于识别粉尘、毒物、噪声等常见危害源,并采取“源头替代、工程控制、个体防护”三级防控策略。企业需通过工艺改进、通风优化、定期检测等手段降低风险,同时加强员工培训与健康监护,实现职业病零发生目标。
-
物理性危害控制
高温作业需配备降温设备并调整工时,噪声环境应使用隔音材料及耳塞,非电离辐射需屏蔽场源并限制暴露时间。振动工具操作者应轮岗并佩戴防震手套。 -
化学性危害管理
毒物和粉尘需优先采用无毒原料,密闭生产流程并安装局部排风系统。例如,喷漆作业需搭配活性炭过滤装置,矽尘岗位需湿式作业与高效除尘器联动。 -
生物与工效学防护
接触微生物的实验室需严格消毒,重复性劳动应优化工具设计。长期伏案工作需穿插休息与 ergonomic 座椅,避免肌肉骨骼疾病。 -
健康监测与应急
定期职业体检可早期发现病变,如电焊工肺功能筛查。工作场所需配置冲淋设备、急救箱,并演练急性中毒救援流程,提升自救能力。
职业健康是生产力与责任的平衡——通过技术升级与制度完善,企业不仅能合规避险,更能赢得员工信任与社会声誉。